偷 猫:你把一个人想简单了。
电影局:谁?
偷 猫:观众!
首先借《英雄》的一段台词用用,作为本文的开头。
观众是人民大众中的一部分,确实什么样的人都有。同样是看电影,有人会冲着视觉听觉享受而去(比如我看《指环王》),也有人会冲着电影情节而去,也有人会冲着演员明星阵容而去,也有人会冲着色情片段而去(不可否认)……但是,如果哪个观众真的想看看色情片段,那么就凭《银饰》中那一点点“露点”镜头,还不值得花几十块钱。你要说我冲着那个镜头去看电影,那我宁愿花两三块钱买张AV盘。
偷猫我不懂艺术,没有资格来对艺术评头品足。但是我至少看得懂:影片加入露点镜头是为了表现女主角对封建家族的反抗和对爱的执着追求。不管观众能不能这样分析,至少他的思维中会有这样两个字:反抗!
电影中的碧兰成功地以行动对抗了吃人不吐骨头的封建家族,电影外的黄健中导演却只能在电影局的死板面孔前苟延残喘。不管他是“弄错拷贝”还是“故意炒作”,这本身就是对电影审查的一个讽刺:电影艺术必须改成垃圾才能通过审查,这是一而再再而三被证明了的:
二十几年前的电视连续局《红楼梦》到今天还是经典,无人超越。但是经典归经典,缺点还是存在,那就是用含糊其辞的手法来面对小说里的神道色彩。而存在这个缺点的本质还是那些管广电的人多虑了。小说《红楼梦》已经成了中小学的必读书目,教委都已经逼着小孩们去读了,如果里面的神道色彩真会带坏小孩,哪还轮得到电视?与此相同命运的还有《西游记》,电视连续剧中有因果报应的内容全部被删或被改,包括后来拍的十六集。
那是多年前的卫道士们做的事了,再就说个近的:刘德华的《大只佬》(内地叫《大块头有大智慧》),在香港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拿了什么奖我忘了),然而在内地却是一部垃圾。这部电影为了能通过内地的审查,不得不连情节、主旨都改掉了。而通不过审查的原因居然是“影片宣扬因果报应”。
电影局的同志们,你们几岁了?电影要审查,这个我懂。可是查到什么样的度,我就不懂了。电影观众都是愚人么?都会被电影内容影响?全社会只有你们几个人清醒着?醒醒吧,现在是你们太自大了。
再借我们主任的话用用:
阿 高:你把一个人想负责了!
电影局:谁?
阿 高:你自己!!
我想大声告诉电影局:你扛不起教化全社会的担子。
下面斗胆对电影作些点评(希望读者原谅我的自大)。
女主角碧兰(孟尧饰)从出场开始就给人一悲剧的感觉。从外表看,她完全符合旧时代要求的“端庄贤淑”,然而正是这个“端庄贤淑”才是压抑和迫害女性的真凶。影片中碧兰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像就是跟小银匠郑少恒(谷洋饰)一起接雨水那场戏。雨水从梁上滴下,两人抢着用嘴接。那时候,她笑得很美、很灿烂。——这才是一个少女应有的快乐生活。然而,她只有躲起来以后,只有跟一个穷苦艺人在一起时才有这样的欢乐。这个世界给女性提出的条条款款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连女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受迫害。碧兰表面维持着一个少奶奶的端庄,内心却在呼喊。
关于碧兰这个人物的刻画,有几个细节。一是她成功演绎了服下“砒霜”后又后悔时的痛苦,所有的悔、狠、仇都化作两行泪水挂在脸上,没有一句台词,用表情进行了最好的演绎。二是她与郑少恒的事被丈夫发现后勇于自己一人承担。因为偷人家少奶奶这样的事是不可饶恕的(虽然丈夫没有过份为难,但她不会料到)。三是在床上给丈夫焐脚,她与丈夫之间没有爱,也许是她有负罪感吧,但是丈夫自己也已承认是自己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四是老银匠伤心过度卧床后,她一个少奶奶到灶前去烧鸡汤。那时郑少恒已死,她并不知道郑少恒的死因,没有负罪感。是她在心底把自己当成了老银匠的儿媳。五是临死前的哀求:“我怀了少恒的孩子。”——心爱的人已死,她并不是舍不得这个世界,她最舍不得的是自己和少恒的骨肉。
大少爷吕道景(王同辉饰)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集错误的性别取向与大少爷身份于一身的人,注定要受到摧残。虽然“同性恋”放在我们现在都不被普遍接受,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也是人,他也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影片没有描写他的同性恋行为,以我的分析,他的性别取向仅仅表现在爱穿女装、戴首饰、爱盯男人这个度上。也就是说——从理性上分析——至少他还没有去妨碍别人。而他的父亲——“明德府”的主人“吕敬仁”——所关心的并不是儿子的心理,而是自己脸面。
关于吕道景的刻画,有几个细节不可放过。一是他知道老婆与小银匠的事后,除了向她要点首饰以外,没有其它任何惩罚。相反,他还劝老婆要小心,不要让父母发现。二是他在自己书房穿女装被父亲发现时,他也承认自己的性别取向有问题,他也想改掉,只是苦于改不了。为了保全父亲的脸面,他愿意离开,去尼姑庵出家。第三,当他发现父亲的阴狠毒辣后,为了自己不爱的妻子、为了与自己无关的银匠而怒叱父亲。第四,他知道碧兰的真正死因,他虽然不爱碧兰,但却勇于揭露“是明德府害了你”。——从这些来看,至少他是一个有礼义廉耻的人。然而这个封建家族容不下他,他只好以死来抗争,并且留下区区十字的遗书“我死也不做明德府的人”。
“明德府”之“明德”,不管是自封的也好、别人赏赐的也好。都足以证明他们的思想有多么“正统”,吕敬仁夫妻两人为了维护这样的正统,不惜借刀杀人、一举两得。老银匠早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就不怕把命搭进去?”他说的对,普通人与这样的家族扯上关系,“搭上命”只是小菜一碟。后来吕道景带着孝来到灵堂,观众以为他会当众说出真相。但是,这样的环境又岂是别人说话的地方?
吕敬仁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阴险毒辣、老谋深算,明德府在他的掌管之下必然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影片即将结束时,有两个关于明德府的细节,第一个可能不太有人注意到:一个工匠在“明德府”三字上刷金漆。也就是说,虽然明德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吕敬仁依然要维持着他“明德”的尊严。另一个细节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老银匠对着门口的石狮子狠狠了“呸”了一口。这一个“呸”,是普通百姓对显赫人家唯一能做的反抗。
关于吕敬仁的刻画,有几个细节不要放过。一,他的第一句台词就是“子曰”,这真是个很好的讽刺。二是老婆慌慌张张来说家里出贼的事后,她震静地说“贼不是还没到书房吗?”而后他所安排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老练。三是他在书房教育儿子的言辞,他告诉儿子,要将自己的事牢牢地瞒住别人,即使是家人。
影片剧情围绕着“银饰”展开,以碧兰追求自己的爱、被丈夫发现、被夫人发现再到死在老爷的毒计之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吕道景对银饰的错爱、由此对情节进行了推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纠缠在一起,故事发展得扣人心弦又自然合理。
影片揭示的深刻主题在于对人性的挖掘。在封建家族势力的压迫下,追求自由是一种奢侈的梦想。尽管如此,依然有人去追求。有良知、有人性的人一个个以死来进行了抗争,换来的是“明德府”继续刷金漆。力量的对比决定了你不可能胜利。
今天的电影审查制度岂不也像如此一个封建家族?虽然迂腐,却依然有着绝对的威严。幸好已经有人在抗争。不管成与否,有抗争至少比没有好。

本站文章皆为作者原创,其它媒体(包括但不限于报刊、杂志、网站、电视、电台)未经作者书面许可严禁转载(或部分摘录)!